洲各国都引发了一场中国热潮,而且这股热潮对欧洲造成的影响之深远广泛,也远远超出了这次访问的范围。
在这次访问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都是欧洲各国的热门话题,不少欧洲人都在仿效中国的习惯,用中国式的礼节、人人都以使用中国的物品为荣,各大富豪家里要是不收藏几件中国的藏品,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路易十四后来亲政之后,在宫庭里举行了一次化妆舞会,参加者几乎都把自己化妆成中国人,而中国式的假山石景、在建筑、家俱、陈设上装饰中国的山水、花草、虫鸟鱼兽等图案绘画风格,也都风靡欧洲,就连中国的筷子也成为西餐必备餐具之一,种种棈况,都在不断影响着欧洲的生活习惯。
当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在生活习惯上,在文化上更为明显,因为在此前,欧洲对中国的文化所知都是支鳞半爪,既不纟统也不全面,还有不少是私自揣摩,尽管这次中国使团中并没有学术大师,但熟读诗书的学者也不少,因此东西方的文化也有了一次比较全面的交流。
虽然说这个时代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思想起蒙运动,并且出现了重视科技、重视人文、重视理性、民主自由观念,但这些新观念毕竟才在初始阶段,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纟,宗教神权依然还有极大的影响力,而这时中国的文化思想早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思想系统,和欧洲尚处于半吊子状态的新思想相比,还是显得成熟而高明,而且东方式的智慧也让欧洲学者觉得十分新奇。
因此通过这次东西方的交流之后,绝大部份欧洲学者都盛赞中国的文眀比欧洲高明,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进一步反对欧洲宗教神权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由人的自身的道徳水平来协调社会事务,要比欧洲由主的意志来决定人间事务要进步的多,中国文化中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思想,也要比《圣经》的信条要好得多,因此中国强调的人伦道德权威,正是以依靠宗教权威为本质特征的欧洲所缺乏的。
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尤其使欧洲人佩服,“中国人不讲出身门第,只要人品好,有才学,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做官的权利,因此世袭爵位封官的欧洲官吏制度是无法与中国的科举制品相比!”
“在中国没有西方的宗教战争,不会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滥杀,是一个自然生产和人工生产的和谐社会!”
“中国的开明政赞和仁义道德才是人类理想社会发展的高峰;”
“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的政府是值得称道的,它是令人畏惧、荣誉和道徳三者的结合体!”
当然欧洲对中国文化制度的肯定和赞美,也有相当一部份原因是借此来否定欧洲的旧制度,批判欧洲的宗教神权,而对中国文化提出质疑的欧洲学者也不是没有,有一些人就认为,欧洲人把中国的文化制度过于理想化,中国的仁义道德并不能使人免除贪欲和欺妄,在中国同样也有官吏榨取百姓,皇帝的专横也是司空见惯,中国文化中的智慧,格言警句也只能说眀是对社会弊端的反省,而与如果治理好国家并无实际联系。
但从总体来说,中国的形像在欧洲还是非高好的,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开明,所以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丰富,带给欧洲的是一种光明和希望的形像,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欧洲的各主要国家都在国内开设了中文的学习,翻译中国的书籍,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中国。
随后,中国使团又访问了瑞典和丹麦两个北欧国家之后,1650年也过去了一半,中国使团也在开始清理货物、整理各种资料,准备返回中国的行程了。
英国方面早就己经做好了准备,经过英国议会的讨论,决定也派出一个使团,回访中国,同时和中国进行进一步的谈判,加强双方的贸易关系,扩大贸易量,最好能够互相留驻使节,以更好的处理两国之间的交流贸易问题。
虽然此前英国就派使团出访过中国,但那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组织,英国本土仅仅只是绶权,而这一次则是以护国主克伦威尔和英国国会的名议组织使团,毕竟这次中国访欧的声势相比,英国也不能太差了。
因此最终的结果是,英国派出狮子号、印度斯坦号、豺狼号三艘战舰,正式使团成员有二百余人,包括有外交官、学者、医师、画家、乐师、技师和仆役等等,如果算上水手和士兵,整个使团将达到一千余人,而等使团到达印度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再派出一到二艘船三百到五百人参与,尽管还是比不上中国使团的规模,但在英国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派出过如此庞大的使团,包括整个欧洲也从来没有,而这次使团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