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75节


    本是随口一问,谁料少津听后脸颊红似朝霞,把大哥拉出来挡话,应道:“大哥排在前面,他都还没信呢,我还不急……不急……”

    言成心细,看着少津的红脸颊,追问道:“你不急,你红什么脸?怕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见少津支支吾吾,言成更加确认了,说道:“你不对劲,你有事瞒着,快说快说。”这下子,把方才的郁闷忘得一干二净,反倒关心起小舅的亲事来。

    ……

    ……

    太仓州内一片繁忙,农妇们忙着照料田中绿秧,期盼和去岁一样有个大收成。堤坝、沟渠已修好,再不怕夏汛水淹了。

    男人们着奔忙于家和码头之间,或参加民壮巡守新码头,或继续修建完善码头配套的房屋、砖道。

    他们要赶在夏日前完成。

    夏日海风北上,出海的商船会顺风返回大庆国,太仓州的百姓期待着迎接第一批选择停靠新码头的商船。

    这日,裴少淮随父亲来到旧船厂,参加“树龙骨”仪式,这意味着太仓船厂开始建造第一艘船。

    再临旧船厂,已非昔日之景。

    各类木材顺着扬子江而下,从湖湘之地运来,置放在平地上晾干待用,一排排一根根,颇为壮观。

    两百余米长的船坞已经修建恢复,两旁搭起高台、木架,巨大的空间足以供数百人同时动工。船只将在船坞中一点点搭建而成,再由此入水,开始它的使命。

    看船坞的规模,日后最大可建造千料的大船。

    吴监生负责搭建船厂,汇报道:“禀知州大人,时日有限,眼下船厂只修复了一个船坞,其他废弃的船坞,日后再慢慢清理。”

    “可。”裴秉元应道。

    再看列队于船坞前的工匠们,有大木匠、细木匠、捻缝匠、铆钉匠、油漆匠、艌匠……等等,有老有少,皆一一被州衙从各乡各镇召集了回来。重返故地,重操旧事,工匠们神采奕奕,他们见过了知州大人的本事,皆信服,期待把太仓船的本事传承下去。

    裴少淮来到树龙骨仪式场地前。

    他居于高处,向下望去,只见船坞中已搭建好一条数十米长的船只骨架。粗实的油松木弯曲成型,两头上翘底下成弧状,构成了船只的主干,宛如脊柱。

    主干两侧安插一排排枝干,合起来好似海中大鱼的骨架,故称其为“龙骨”。

    龙骨被牢牢固定在船坞中间,纹丝不动,最前头绑着一块棕片,尾部则扎了红布,鲜艳夺目,寓意头棕尾红,如龙畅游,会有好运发生。

    即将建造的这艘船只不算大,裴少淮估摸只有二三百料,可容五六十人。万事开头难,建造好第一艘船,往后就会越来越顺畅了。

    作者有话要说:

    [1]造船参考自《濒危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探析—以泉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为例_曾晓萍》和《16世纪江南造船技术理论化及其历史影响_陈伟》,后面的章节也是参考自这两篇文章,不再标注。

    第75章

    八仙桌上摆好三牲,香炉烟雾萦绕,裴知州带头祷告,祭祀海神。

    随后,裴秉元又给诸位造船匠们分发红钱,以振士气。

    区区一架二三百料的船只,裴秉元如此兴师动众,为的是告诉众人,一定会再兴造船厂。

    树龙骨仪式结束后,从造船厂归来,裴少淮满脑的心思都是船只船只——他很想知晓,在工业并不发达的大庆朝,工匠们是如何一点点建造出可以乘风御浪的硬帆乌尾大船的?

    既是来游学的,岂能错失此等良机,不去钻研一番?

    翌日,裴少淮去邹府,同邹阁老说了自己的打算,邹阁老大为赞同。

    邹阁老提点他道:“诚斋先生诗曰‘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江河之中的暗流,唯有日日行水的撑篙人最为熟谙,可以避之、让之。与之同理,甚么样的船只最为牢固畅行,最适合御敌鏖战,造船者必定也通晓几分,甲子白发,这些匠籍老者身份虽微,学问可不小,值得你去一学。”

    又道:“‘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m.zGxxH.Org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