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图书馆就不错了,怎么也是一栋小楼房,还得给里面配上桌椅板凳,再让教育局把图书馆里藏书的钱也出了,说实话,他们倒是想出,经费有限制! “可以倡导大家捐书嘛。” 家里有啥旧书,可以捐来图书馆,一个人出一本书,慢慢的安庆一中的图书馆就被填满了。 教育局的领导是这样对孙校长说的。 夏晓兰当时还没去京城报道,想着图书馆建好了,自己手里应该也有点闲钱,就和孙校长说过,会捐一批书给学校。一批是多少?夏晓兰并没有定,而且要捐 什么书,也得有选择,总要适合高中生看的。 大概就是些文集、世界名著、教辅资料等等既能开阔眼界,也能对学习起到正面作用的书吧。 夏晓兰用的是“一批”,当时就说了,孙校长却没有在意。 这次写信回县一中,夏晓兰又问了一下图书馆的修建进度,看看什么时候捐赠合适。孙校长很是感慨,虽然在谢师宴的时候,夏晓兰就说过她在校外搞得个体经营也能赚到些钱,捐书并不是问题,孙校长还是劝她到华清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业上。 孙校长想来,夏晓兰所说的“一批”书,不过是几十本。 如果不选什么精装书,只挑便宜的买,也就是几百块钱。这笔钱,还是在夏晓兰同学的承受范围以内的吧?难得夏晓兰毕业后还没忘记高中母校,就在安庆县一中上了一年学,到校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却不忘一中的培养,孙校长十分欣慰。给夏晓兰回信后,他还把信上的一些内容当着全校师生念。 这是高考状元对学生们的激励嘛! 大部分人也的确听得井井有味,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远在豫南省安庆县这种地方,他们到哪里去听这样的经验分享?考华清是不要想了,但是大学那么多,别的学校还是可以想一想的。 下面的学生,也有死死盯着地面的——梁欢不知道自己为啥要来安庆一中读书,夏晓兰虽然去了京城,这里好像还笼罩在“夏晓兰”的阴影下。 到处都是“夏晓兰”,班上的老师平时把这个名字挂在嘴里。 学校的光荣榜上贴着照片和简介。 学校大门口的横幅还颜色鲜艳的很呢! 这还不够烦啊,现在还把学生叫到一块儿,连夏晓兰写来的信也要念一念,主题是学习夏晓兰同学的精神,去了华清学习还惦记着母校的文化建设,要给图书馆捐书……梁欢简直要崩溃!她想回河东县去,哪怕在原来的学校,她已经不是分光的梁大小姐,那也不用时时刻刻都听见“夏晓兰”啊。 考上华清了不起啊? 能有多好! 华清大学里,全是成绩好的学生,夏晓兰这样的土包子去了还能像高考那么优秀? 梁欢就不信那邪。 信里把华清大学说的再好,指不定在华清过得啥日子呢!梁欢充满恶意的想。 不这样想,她的自尊心受不了。 …… 夏晓兰在华清大学过得如何,不仅梁欢在猜测,夏子毓和王建华也会猜测。今年的国庆35周年庆典,京城师范学院的学生,也能参加庆典。不过师院就没有仪仗队了,就是单纯的游行队伍。 夏子毓和王建华都在其中。 打听到华清的游行规模,王建华还在想,会不会看见夏晓兰? 新生说不定也要参加游行的,就是不知道那么多人,他能不能把夏晓兰认出来——当初为了对夏子毓负起责任,王建华选择对夏晓兰放手。那时候他告诉自己,夏子毓比夏晓兰更适合当他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他也没想过,夏晓兰竟然能在一年后考上华清啊! 王建华的内心,真是极为复杂。 第456章 和晓兰差着等级呢(2更) 亲朋好友,过去的师长,在惦记着夏晓兰,希望她已经适应了华清大学的生活,在学业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有嫌隙,有仇的,则巴不得她在华清大学处处不顺利,失去光环,泯然众人。 当然,这些人也只能如此安慰自己了。就说夏晓兰和夏子毓,在80年代初期考进华清和考进师院,家庭背景相似,两人毕业后的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