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峰认为哪两个目标更有价值呢?头一个就是前面曾经提到过的纳尔维克,作为德国进口铁矿石的关键节点,摧毁了纳尔维克港,德国的工业生产,尤其是军火生产将遭受沉重的打击。而第二个关键的目标就是克纳本钼矿。 了解一点二战战史和冶金知识的朋友都知道钼元素的价值。简单的说吧,钼能提高合金的高温性能、耐磨性和抗腐蚀性。比如说合金装甲钢,缺少了钼那韧性就惨不忍睹。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的虎王坦克,按道理说以虎王的体重以及正面装甲厚度,在二战中也算是首屈一指的了。可是苏联红军缴获了虎王在库宾卡经过实弹射击之后,却认为虎王的防御真心是虚有其表。 其装甲质量跟虎和豹相差甚远,根本就是黑心包子。按理说以德国人精工细作的性格,不至于拿这种豆腐渣装甲凑数,其关键问题就是缺了钼! 德国几乎没有什么稀有金属,比如说钼就完全需要进口,其中德国的钼主要就是从挪威的克纳本钼矿获得。所以说希特勒入侵挪威真心不是拍脑袋做出的决定,钢铁和钼都得靠这个不靠谱的国家,不拿下他怎么能行呢? 在二战中,为了摧毁德军的铁矿石和钼矿来源,盟军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比如1943年11月7日,美国第八航空队的158架远程轰炸机就造访了克纳本,几乎一口气炸平了整个矿区。其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德国的钼矿来源被切断,装甲质量瞬间变水,只能拿水货虎王去拼红军越来越强悍的坦克,结果自然不妙。 李晓峰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前教德国佬怎么做人,直接搞定克纳本钼矿以及摧毁纳尔维克港。在他看来,轰炸这两处属于代价小和效益高的典型。 那么红军有能力攻击这两处设施吗?应该说有,比如说纳尔维克港,之前在挪威战役中,红军可是抢了老大一块地皮,在纳尔维克北部驻扎了相当数量的地面部队(一个极地步兵军,以及一个装甲旅和一个骑兵师),可以从地面直接发起对纳尔维克的进攻。 当然,也必须看到,纳粹在挪威也驻扎相当力量的地面部队(比红军还稍微多一点),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后,两军沿着69度纬线构筑了严密的工事,呈现对垒状态。 一战的经验充分说明战壕战并不是那么好打的,而且红军所处的维度比较高,补给相对又比较困难,直接发动地面攻势胜算不大。不过利用空军做文章还是行得通的。 比如说在特罗姆瑟就有红军的海空基地,该基地不光驻扎有海军的部分驱逐舰和巡洋舰,还驻扎有强大的海军航空兵。纳尔维克完全在苏-1和ro-2的攻击半径之内,而且哪怕是短腿的雅克-1也能全程掩护攻击机和轰炸机。 更何况,为了进行巴巴罗萨作战,德军从各条战线上抽走了精锐的部队,挪威的德国空军相对比较弱,而且装备的机型偏老旧,战斗机大量都是bf-109d型,而最新的fw-190更是不见踪迹。 不过,仅仅依靠海军航空兵的力量去摧毁纳尔维克似乎有些托大,毕竟海军的攻击机和轰炸机载弹量有限,而且数量比较少。想要彻底的摧毁一个港口,那点儿数量不够,而且纳尔维克的地面防空还是比较强大的。 按照李晓峰的设想,海军航空兵和空军的远程航空兵应该全力合作,海军航空兵的苏-1和ro-2负责精确攻击纳尔维克的关键设施,比如码头设施。而空军的远程轰炸机则负责布雷和轰炸运输铁矿石的铁路。双管齐下,争取彻底的困死纳尔维克。 这一设想立刻就获得了阿尔克斯尼斯的积极响应,很快方案就出炉了,空军远程航空兵一部从摩尔曼斯克基地起飞,沿海岸线向特罗姆瑟方向飞行,抵达特罗姆瑟上空之后,在当地海航的雅克-1k掩护下,突入韦斯特峡湾进行攻势布雷。该任务主要由载弹量更大的图-3和pe-8负责。而从摩尔曼斯克起飞的远程航空兵伊尔-4、图-2和叶-2机群则从芬兰北部进入挪威,主要负责轰炸铁路。至于港口设施和港内的船舶,则主要交给海军航空兵负责打击。 可以说轰炸纳尔维克海军和空军飞快的就达成了一致,可是在轰炸克纳本钼矿上,空军和海军却分歧很大。 阿尔克斯尼斯认为,他的远程航空兵可以利用东普鲁士的机场起飞,沿着瑞典空中国境向挪威飞行,直扑克纳本一举将其摧毁之。 不过该方案却遭到了苏霍伊的强烈反对,小胡子认为,走波罗的海方向空袭克纳本难度和危险太大,首先德国人在这个方向上囤积了重兵,空中力量十分强大,其次,期间还要穿越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卡特加特海峡,德国空军有充足的拦截时间。走这个方向必然损失惨重! 苏霍伊认为,他的航母特混编队完全可以比远程航空兵做得更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