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得很纠结,但总体而言也是不落下风。想必随着伏龙芝的部队抵达华沙战场,情况很快就会好转。这个时候格局就应该放大一点儿嘛!德国革命胜利了,就算不能立刻引起英国和法国的连锁反应,可无产阶 级的力量不也是更强了?算上德国的国力,保留一支强大的舰队算什么呢? 而且从长远看,要消灭英国和美国的帝国主义势力,就要渡海,必然也是需要一支强大海军的。既然有需求,怎么能够胡乱裁撤呢? 将四艘德皇级变向专卖给犹太盟友也就算了,这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以政 治局大长老们的眼光自然能看出某人放长线钓大鱼的想法,客观上说着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还是那句话,格局小,因为某人的手段都是建立在世界大革命不太顺利,建立在只有俄国革命取得胜利基础上的办法。 就如之前所言,德国和奥匈帝国革命胜利了呢?那区区几艘无畏舰算什么大问题?估计那时候真正的问题是舰队不够强大吧? 大家伙没有看错,当时的政 治局确实是这么乐观,而基于这种乐观的情绪,对于某人的安排自然是看不上眼了。所以政 治局立刻就海军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为此还专门将华沙的托洛茨基叫回了莫斯科。 经过一番研究和讨论,在海军问题上政 治局的意见是,暂时什么也不动,不能将四艘德皇级出售给东普鲁士,甚至那些看上去老掉牙的前无畏也不能退役,一切都等到华沙分出胜负再说。 出于最悲观的预计,政 治局觉得如果华沙的战事不顺利(请注意,政 治局觉得图哈切夫斯基那里顶多也就是不顺利,最坏的结果就是跟协约国打个平手),在无产阶 级阵营跟帝国主义阵营只能维持均势的状态下,才考虑更长远的目标。 什么是更长远的目标呢?那就是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在这种状态下,才需要退役那些老旧的前无畏和老式巡洋舰。但对于主力舰,政 治局认为保持每一片海域至少拥有一个战列舰分队(四艘)是最低限度的需求,在重点海域应当保持两个战列舰分队。 也就是说在政 治局的设想中,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肯定是重点海域,这里将要保留两个战列舰分队,具体的就是两艘巴伐利亚、四艘国王级外带两艘德皇级。而黑海舰队除了保留两艘玛利亚皇后和一艘波尔塔瓦之外再加一艘德皇。而在北冰洋方向就保留四艘德制战巡,至于剩余的两艘德皇那就去太平洋舰队,反正太平洋方向暂时不是重点,有两艘无畏看家护院也就足够了。 也就是说,政 治局这是准备将所有的主力舰全部留下来了,甚至按照他们的理论,这还有两艘的空缺。实际上补上空缺的办法他们都想到了,伊兹梅尔级战列巡洋舰不是建了一半吗?那四艘战巡不是等待舾装吗?虽然咱们没那么多钱建成全部四艘,建成一半总可以吧? 讲心里话,这种想法太天真了,简直就是将无畏舰当成了大白菜,这是准备大批发了。而且真要这么干,那真心是找虐。看似俄国海军总体规模相当惊人,主力舰的排水量绝逼是世界前三的水平。但是却被平均分配在了四个完全不能沟通的海域里。每一支舰队在面对本海域最强大的敌人时都没有优势,最后就是被人各个击破。到时候估计又是日俄海战的笑话。 更主要的是,政 治局可能没想过维持一只如此强大的舰队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们大概以为这些主力舰大部分都是现成的,根本不需要花钱,不用白不用。 可问题是,舰船维护保养的费用其实才是真正的大头,一艘主力舰就要一千多官兵,二十艘主力舰就是两三万人。这些人吃喝拉撒要花钱,训练也要花钱。最简单的,出海需要燃料吧?设备需要更新和维护吧?虽然单独一艘的一项支出不怎么显眼,但加起来总量就是个天文数字了! 很可惜的是,这个年月布尔什维克的政 治局大佬们在治国理念和手段上还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他们会不自然的低估问题的难度,会不自然地用想当然的手法解决问题。然后……然后就在铁一般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所以李晓峰接到政 治局对他报告的意见和看法时,多少有点无奈。不过也没有太过于失望,因为他早就意识到了政 治局会过于乐观,会想当然。他之所以写这份报告,其实更多的是打预防针,是个提醒。 等到今后问题暴露时,政 治局的大长老们就会想起他的提醒,正好帮他刷一刷政治威望。 而且出售德皇级以及钓大鱼也不用太着急,反正一时半会儿犹太人也不能立刻接手,而且一些细节问题还需要研究和讨论。在此之前,他完全可以先帮着犹太人训练水兵。等波兰的战事告一段落,当政 治局的大长老们发现世界大革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