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小巧的白色钢琴漆的盒子,没什么装饰,却典雅美丽。 他深吸了一口气,将盒子打开,立面赫然是两枚戒指。 他将那两枚戒指拿出来,对着灯光细细打量,却在内侧看到两个字母,cl。 他将抽屉整个拉开,立面的东西放的杂乱无章,有高中时期李越和拿歪歪斜斜的英语记的随堂笔记,也有大学时期鬼画符一般的论文手稿,以及一堆贴了邮票盖了邮戳的信件:有来自导师的,也有来自同学的。 邮件下面压着的,是少年时代李越和的无数张照片,有他抱着篮球站在阳光下的,也有穿着学士服扔学士帽的,还有站在领奖台上接受颁奖的······ 这些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是陈远永远错过的、永远不能拥有的李越和。对此,他有些遗憾,却又觉得骄傲无比。 他的哥哥永远是人群的焦点,张扬潇洒,举手投足都是男人的魅力,天生该站在舞台的中央,接受万人的崇拜。 而在抽屉的最里面,陈远发现一份文件。 文件的封皮有些皱,显然由来已久,又时常被人翻阅,上面写着标题,投资移民委托书。 陈远再没勇气打开这份文件,只得又把它塞回去。 天地不仁,人间荒唐,他终于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却已然失去了答题资格。 第四十三章 这是李越和在墨脱度过的第一个新年,他作为指导专家在这个不足二十人的技术团队里享受着格外优渥的待遇:邦达兵站里的单人单间。 除夕这天工程上给大家伙放了假,李越和年纪大了受不得墨脱冬日潮湿寒冷的气候,浑身骨头犹如蚂蚁撕咬般,又疼又痒,便不愿出门走动,一整日窝在房间的床上。 墨脱还未通4g,他们的站点又地处偏僻,别说网络,就连信号都断断续续,近乎为无。 李越和便给自己架了副眼镜,拿出本通讯工程的书来看,还时不时地拿笔写写画画,皱着眉头,口中振振有词的模样像极了古旧的老学究。 年纪越大便越难调整时间差,墨脱的时间比北京晚上许多,七八点才渐渐黑天,老板娘的石锅里渐渐冒出香味儿,李越和这才反应过来,该出去吃顿年夜饭了。 正挣扎着起身之际,传来阵阵敲门声,紧跟着是来自同行的女技术员张珍的清脆声音,“李大哥,出来吃饭吧。” 李越和连忙应着,“好,这就来了。” 李越和狠了狠心,从被窝里探出身体,裹上那身被李泽旭嘲讽过无数次的阿迪达斯黑色羽绒服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