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培训,现在总算是轮到他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看着盛宪富,陆舟点了点头。 “嗯,可以开始了。” “另外,外场线圈暂时不用装上去,到时候我们会用新的。” …… 按照原定的计划,在运抵华国之后,wega装置正式更名为star装置。 随着人员和设备均已经就位,关于仿星器项目的研究计划也由此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到目前为止,完成可控核聚变示范堆的拼图,陆舟已经掌握了两块。 其中一个是作为“眼睛”的he-3原子探针技术,至于另一个自然便是身为“躯干”的star装置本身。 事实上,作为螺旋石7-x装置的原型,star装置上该有的东西都是有的,只要对其中部分组件进行更新换代,陆舟有信心能够完成一次不逊色于螺旋石7-x所取得战果的点火。 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便涉及到了可控核聚变蓝图上的第三块拼图——即,作为“双腿”的超导磁体。 事实上,这块拼图陆舟已经完成了一半。 从sg-1导线合成技术完成之后,设计“基于碳基超导材料的超导磁体”项目就已经上马了。 也正如陆舟所预料的那样,sg-1导线良好的热传导性能,使得液氦制冷部件的工程体积可以得到极大的缩减。反应在图纸上的数据是,相比起铜氧化物线圈,至少能够节省20%的工程面积。 而20%的工程面积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他能让star仿星器的约束磁场强度,比起它的前身wega,翻上一倍不止! 另一边,在价值超过五亿rmb的订单以及行政命令的双重刺激下,宝盛集团的工厂不断地扩大着sg-1导线的产能。 而生产出来的导线,基本上刚一出厂,便被送到了star仿星器研究所,由那边的工程师改良成截面直径差不多有小腿粗细、竖着放差不多有两人高的集束线圈。 在这些线圈中,内置有允许液氦通过的导管,用于将内部的sg-1材料维持在超导临界温度之下。 为了使线圈在通电过程中输出稳定的磁场,在每一组集束导线的外侧,还装配有一圈牢固的绝缘体支架。毕竟对于这种精密的仪器而言,导线哪怕晃动个一毫米,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实验事故。 毕竟在仿星器的内部,模拟的可是恒星的温度…… 这些天来,陆舟基本上都泡在star项目研究所的仿星器实验室里,亲临现场地指挥着这项工作。 经过了连续一个月的奋战,在劳动节后的第一个星期,star项目组的工程师,终于完成了最后一组线圈的组装。 站在重获新生的star仿星器前,陆舟擦了一半汗。 虽然没有轮着扳手上阵,但从整个超导磁体设计之初便参与到项目中的他,很清楚走到今天这一步,其中究竟经历了多少的艰难。 不过好在这些工作总算是完成了。 剩下的。 便是验证他的猜测了! 嘴角勾起了一丝笑意,陆舟看向了站在他旁边的盛宪富,点头下令道。 “检查装置各组件安装情况。” “如果没有问题,就准备通电!”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