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根本。战役开始仅一个月后,日军就以迅速的反应对华北敌后展开了多路的大扫荡,使轰轰烈烈的“百团大战”立刻转为了紧张的反扫荡战斗。 而并没有被破坏彻底的同蒲、铁路、正太三条铁路,在被八路军破袭后,快则数天、慢则一个月便全面恢复了通车,井陉煤矿也很快恢复了生产,所谓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的战果只是昙花一现, 与日军坚决作战并没有错。关键是这种战役在组织上缺乏严密的计划性,在作战方式上脱离了八路军的实际情况,在规模上具有追求形式的浮躁特点,并且严重低估了敌人的实力与反应速度。因而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战役目的,并且造成了极多的后患。 这些后患最近的结果就是疲惫、缺乏装备、训练和粮食的八路军部队的战斗力严重下降,根本不能独立承担包围根据地的任务,致使晋察冀军区所在地、八路军总部和华北局机关所在地等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连续被日军所攻占。 再就是就粮食。 八路军部队如果不打仗,一天一人有六到八两粮食即可维持。可是一打仗,每人至少要维持到一斤半的粮食供应量,参加破袭战的十余万部队、超过二十万的游击队和民众,按一个月的量,就要多征集数百万斤粮食,使得本来就粮食十分紧张的贫瘠的晋察冀和晋东南等根据地更加不堪重负,再生产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如果是以精干小部队和游击武装对日军交通线坚持长期不断的袭扰,而以主力集或运动到外线牵制日军和获取粮食补给、或在内线集中打击敢于深入根据地之敌,效果肯定会要好一些,也更能够体现八路军的作战特点。 当然从政治上来说,百团大战也不是没有带来有利的方面,起码后方民众都知道了八路军在积极向日军开战,很大程度上驳斥了国民党关于共产党军队“游而不击、专打友军”的指责。 但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战役和后续所付出的代价是在太大了! 与华北八路军的困境相比,四战区六十四军对印度支那南部的迅速出击却战果丰硕,短短十二天时间就弄回了一千六百多部汽车、七十余辆坦克和装甲车、一百八十多门大炮、轻重机枪二千四百余挺等价值起码超过了一千八百万法币的物资和装备。 九月十六日,以台湾和海南岛为基地的日军,终于在印度支那的金兰湾和西贡实行了登陆。 登陆之后的日军以一个半师团迅速向北运动,很快就到达了中圻的岘港一带,与六十四军相隔十几公里处于了对峙状态。 对一个半师团三万余人的日军,总兵力超过六万三千人、有75mm口径以上火炮有三百多门、坦克装甲车二百余辆的六十四军根本没有把之放在眼里,要是豁出伤亡和消耗,攻击三四天内就把这些日军给打得差不多了 但是谢昌云不让打,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日军在东南亚站住脚,于是六十四军只得做出了防御姿态。 日军见六十四军严阵以待,也明白三万余人的兵力要是打中国其他军队十几万都可以,但四战区哪怕只放一个整师在对面,自己恐怕也越不过他们火力十分恐怖的防线,于是也不敢再往北挺近一步了,而把切断中国运输线的希望寄托在了海军和航空兵身上。 很快,日军便调集了两艘航空母舰和四十余艘各类战舰逼近了北部湾,试图以海空力量来摧毁海防港的设施和通往中国的铁路。 只要港口和铁路一中断,对那些往来海防港的他国船只也不必冒险进行攻击了。 海防港是四战区的必保之地,四战区从占领海防之初,就开始对防御日军的攻击也进行了紧张的部署。 在陆地上,四战区利用法国人修建的炮台,在沿海岸和内河共设置了六个配有远程火炮的要塞,一共布置有240mm要塞炮十八门、305mm要塞炮六门,150mm火炮二十八门,高射炮八十余门和两个团的守备兵力。 在内河水面上,四战区利用缴获法军的七艘大型军舰作为移动火力点,一方面可以协助要塞对接近入海口的日舰进行攻击,一方面可以为要塞提供防空支援。 在空中,华南空军在环北部湾地区一共有五个机场,共配属了八十架p-40和二十四架最新型的p-51战斗机、以及四十八架可挂载鱼雷的中型轰炸机。 此外在海上,谢昌云还隐藏了一个杀手锏,那就是配有四战区和美国海军刚研制出来的有线制导鱼雷的两艘潜艇。 这种鱼雷的制导距离可达一千五百米,如在两千米左右发射,目标基本是没有可能躲避,一两发鱼雷即可置一艘大型舰船于死地。 特别是可以精确操作鱼雷进行斜角攻击,这样发射位子就比传统的九十度角攻击规范要求有了更机动的选择。 有线制导鱼雷不足之处就是由于要进行一分半钟左右的制导时间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