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段时间非常难熬。 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等到了三月份,负责此事的专案组御史刘崧,才带着浩浩荡荡的专案组抵达昆山县。 此事的昆山自然没有后世的繁华,但因为地址位置的重要性,已经隐隐约约有了后世兴盛的影子。 不过大抵是因为官僚过于腐朽的原因,地理位置极佳的昆山县,却被山东布政使司的很多州县远远的甩在后面。 沿途刘崧也了解很多昆山县的情况,而昆山县也早早的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到了刘崧的履历。 准备好了礼物,十分准时的到达驿站拜见。 十年寒窗苦,翻身把官坐。 当年刘崧在山东为官,可以说是读书人迅速堕落的代表,因为收受下属的贿金,被列为罪官。 在接受改造的过程中,让刘崧的心性饱受煎熬。 让他知道,所谓的官场的人情,都是人走茶凉。 他也非常感激陛下,能够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因为若不是陛下开恩,此时他或许早就上街头乞讨去了。 陛下皇恩浩荡,像是他这样的罪官很多都在改造后得到了重新任用。 有些胆子大一些的,直接去前线接敌的州县做父母官,现在很多不仅受皇帝重用,而且成为一方大员。 他就是因为胆子小,放不开,错过了滚滚浪潮,现如今还只是个六品的小官。 好在刘崧从未放弃机会,听说都察院招聘人选,拿出当年科举拼搏的功夫,将大明律,光复区暂行法、以及报刊之上新刊印的律法类的文章全都背诵下来,并且高度吸收其中的精华,领略皇帝的精神意图,终于成功进了都察院,出任御史。这可真是因祸得福,谁能想到竟然跻身清流了呢。 在此担任官职的刘崧很快发现自己对都察院的认识有些偏差,御史貌似还干着纠察风纪的事,但权力却更大了。 而且待遇好得有些过分,若是纠察出了一个违纪官员,非但有奖金,还有可能记功。当然,如果御史贪渎枉法,惩罚也是极重,最轻也是委派辽东为书吏,重的直接去修路挖矿。 开始刘崧还有些心虚,暗道凭御史的这点俸禄看来还得过几年苦日子。 不管怎么样,总比在犯官院里好多了。 起码不用天天劳改了吧。 谁知都察院下达了“清肃司法官专项”的任务,几乎所有御史的眼睛都盯着那些新任的司法官。 刘崧到底老成,不像年轻人那样听风便是雨,故意缓了一步,结果却懊悔不迭。 那些司法官违纪违法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小到收受当事人馈礼,大到贪渎枉法……这简直是一座银山啊! 最为令人激动的是,这些司法官多是公务员选拔出身,入读政法学院后出任地方司法,在朝中没有靠山,互相之间没有网络,不打这些人还打谁? 刘崧看清时势之后,动作也不比年轻人慢,追着各级法官猛打。 因为他笔头好,条例也熟悉,尤其是常年儒学教育,让他更能从“微言”中寻得“大义”,对条例的解读入木三分,很快就在一干年轻人中脱颖而出。 依靠这些法官,刘崧顺利地发家致富,还受到了都察院的表彰。 开始时,刘崧还要用出身不同来安慰自己:自己是正牌子进士,那些人只是公职人员考试出来的白丁。 打到了后来,哪里还有出身问题,眼中只有白花花的银子和彰显身份的奖状。以至于碰上进士出身的官员,即便是同年他都没有手软过。 这回被都察院推荐担任专案御史,自然是因为这个下手快准狠的名声。 刘崧亟亟赶到南京,访员团也组建得差不多了,正好一起下昆山。路上他已经看过了各种报纸,知道《江南文报》是陛下这边的——也就是自己这边的,其他报纸多是江南士林一派,或多或少不甚友善。 这些访员号称“布衣御史”,一双双眼睛盯着,言行举止不能不小心。 到了昆山第一晚,刘崧就接到了昆山县的帖子,要来驿馆拜访前辈。这种正常的人际往来不算什么,刘崧自然也没有推辞。何况他也想摸摸对手的品色,看这场案子能做多大。 按照都察院里不为外人道的规矩:案子越大,奖金越高,功勋越著。 所以有经验的御史一般都是先从重罪开始查,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