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答应马荣的奏请,他也需要这样一支骑兵。 当然,政治上的隐患从马荣开口第一句他就已经想到了。 一支骁勇善战、无需中央财政支持的精锐骑兵,肯定会有变心的那一天。 但至少他相信马荣, 为什么? 因为北边什么都没有,他还是毫不犹豫的遵守了这个命令。 除此之外,马荣北进会多出好几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大明会完成军制革新,所以他就算强,但也不是一家独大。 简单的说,这个考验被朱厚照用政治手腕暂时化解了。 只是武人的马荣大概是想不到天子在一瞬间还有那么多的心思, 他原本的预期是皇帝可能会收拾他,但真实的结果却与他的想象差之千里。 “在想什么?”朱厚照看他不讲话。 马荣告罪,“微臣失态,陛下恕罪。微臣是在想,在来时的路上,还担心奏对不妥,惹怒了陛下。没想到……” 朱厚照眉毛一动,看来他很清楚自己冒得政治风险。 按下表情上的些微诧异,他说道:“武功伯,千年来的历史证明,北方广阔的草原总是会养育出一个族群的,匈奴、突厥、蒙古……他们不会消失。与其如此,不如让草原上奔跑的是我大明的牧民,谁说大明就不能有放牧的百姓了?在吕宋,那里有靠采集生活的,在辽东黑龙江还有靠渔猎生活的。 耕种、放牧、渔猎这绝不是是否属于大明人的标志。那还有出海捕鱼的呢,又怎么算?朕这个皇帝愿意接纳他们,不管他们用什么方式过日子,你也不要有这样的愚见,只要他们愿意认朕这个皇帝,认大明这个国家。 老百姓嘛,总要活下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草原就吃草原,朝廷何必要管那么多?你说是不是?!” 马荣赞道:“陛下英明。这几年来,朝廷在漠南蒙古多行封赏,确实让草原恢复了安定。” “所以么,这不是挺好的嘛?朕还在筹划,要不这蒙古的大汗就让朕来当!他忽必烈能到中原来当皇帝,我朱厚照就不能到蒙古去当大汗?没这个道理!” 这个路子有些野,马荣一时没反应过来。 其实朱厚照也不是随便说说,控制蒙古出了多封部落的王爷,主要一个就是要给他们找个共同的主子,那么就是大汗。 核心目标就是管控这些部落之间的争端——谁也不能统一蒙古。 实际上满清的皇帝也是蒙古的大汗,从皇太极开始,蒙古各部都会给皇帝上奏表,奉上汗号。 而且满清还有个更绝、更缺德的法子。 他们把藏转佛教带到了蒙古,用宗教的方法让这群马上汉子全都信佛,规定每个家庭只允许一人留在家中,其余必须出家做法。 出了家么,自然就得不近女色,不能生孩子,虽说偶尔有一两个花和尚,但总体上蒙古人口被控制住了。 再有,因为推行佛教,好好的一个尚武民族,硬生生给弄成了以慈悲为怀的出家人。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法子也很管用。 第八百七十一章 左边是政务、右边是军务 奏疏制度改革以后,皇帝以密旨和全国大臣进行‘私密通话’。 像是边镇总兵官接连抵京这种敏感信息,先前都是保密的。 这样可以暂时拖住一两个月。 虽说现在九边安定,但朱厚照做事情已经习惯性严谨,不能在涉及到军队方面还马马虎虎,随便搞搞。 这也就使得每个总兵只以为是皇帝密宣他们入京,而根本不知道其他边镇的情况。 就是这个小小的奏疏制度的改动,对于君主权力的加强那是空前的。 包括在京的大臣,他们也完全不知道皇帝忽然宣调多位总兵入京,直到这些人出现在京师。 这个事情让不少大臣感到震撼。 天子以如此方式治国,全国上下的情况都在天子一人手中。 侍从室虽然辅助皇帝做些文字工作,但那几个人根本没有内阁阁老那样的政治能量。 换句话说,君权已经无可制衡。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想要与皇帝对抗,那么必然是要联手密谋,甚至要经过长期的准备策划。 你不可能一人忽然跳出来说,天子无德,反了它丫的。 现如今,哪怕是弹劾一个大臣,那也是朱厚照让他有动静,他才有动静。 因为他可以选择不把奏疏公开, 如此,则一封封骂人的奏疏就失去了意义。 更没有大臣敢宣扬,说大伙来看看,我给皇帝上奏了这些…… 当然了,最终还剩一个当庭弹劾的办法,不过要闹到这个程度,事情就大了,所以数量并不是很多。 总归是那帮文人骂来骂去的小事被根治住了。 对于这次军制改革,朝中的大臣就有这样的感觉,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