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寒风呼啸,停下来的雪似乎又有重新开始的意思。 杨尚义虽然较十年前已经老了些,但披甲还是没有问题。 府里上下已经全都紧张的运转起来,而在这片略显混乱的局势中,蓟州府的镇守太监陈密忽然冒雪而来。 “杨总兵,听说遵化出事了?!” “陈公公来的正好,本将正要点兵出征。” “有司礼监的急递,是陛下来信!说要杨总兵亲启。” “喔?” 杨尚义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他快速拿过来扫视一眼。陈密则在边上一直踮着脚想看,但又一副不好意思的模样,奈何他个头没有杨尚义这种将军高,就是踮了脚也看不到。 “皇上,说什么?” “皇上想了个好法子。正常来说蓟州武官分属兵部,人员调动也总是要通过兵部的。不过非常之时,陛下允我们便宜行事,按照各卫反应程度……调任将官。” 陈密一下子也领悟了这份用意,“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调动一人,流程不短,陛下此举也算是信杨总兵颇深了。” 杨尚义明白了。“所以才从司礼监过来,就是为了能快一些。” 一般来说,武官要兵部任命,要下发文书。可蓟州,地太大,人太多,等着兵部慢慢反应,还要讨论他们推荐的人可行不可行,或者有什么其他势力想安排点自己的人,这一套走下来和现实的情况变化实在不相称。 所以只能因时、因势而变。 这是朱厚照根据王芷的建议,想出来的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办法。 虽然说这个权力给得大了点,基本上就是任边镇总兵施为,不过先解决眼前的问题要紧,后面他还有操作空间,实在不行蓟州总兵一杆子叉到甘肃去,甘肃总兵再换过来都可以。 这种大胆操作,关键在于他有一些自己信任的心腹将领,他们所领的军队就是压舱石。 “陛下的这个办法好。各卫所指挥使和千户能互调的尽量互调一下,实在不行的就升个官儿。” 与一般地方不同的是,蓟州兵马的‘冗官现象’比较严重。 实际上一个卫,不止一个指挥使的。说起来可能比较夸张,难以让人相信,但……根据《明史·职官记》记载,蓟州指挥使最多的一个卫是密云中卫,它有19个指挥使,遵化卫,有16个指挥使…… 但《明史》记载不会是恰好记载了正德四年这个时间点,只不过蓟州冗官一事确实贯穿始终,换句话说,也许遵化卫现在不是16个指挥使,但肯定不会是1个指挥使。 这个事情让杨尚义多了几分方便,不管有没有缺,可以先升官。升官的路不走,非要走造反的路,那就是老天都难救了。 这个办法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会让很多略微理性、胆小的人谨慎行事,不至于一股脑的都进行杀官、哗变。 对于杨尚义来说,这个权力的确是个及时雨。 陈密则着急,“杨总兵,你要出兵,但总得先将陛下信中之事安顿好再去吧?” 杨尚义收拾就好出门,他紧声道:“来不及了,陈公公。事情闹得越大,你我将来越难到御前交差,路上安排吧!” 外面,镇朔卫和营州卫兵马已经齐整,这是妥妥的一万人马。 杨尚义不是那种只会往兜里揣银子的脓包将军,他带过兵、会带兵,掌控军队的能力是有的。 镇朔卫指挥使正是徐力、营州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