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民遍地,还不是王府太多。 但这些不能说。 “平叛之事先不急,京师调粮地远,所以他在请求朝廷,附近的军粮是否能暂借一用。” 齐承遂心说也就前任阁老还这么提。 他略微忧心的说:“阁老,湖广老是这样也不是办法。问题终归是要解决。” 其实他说的这个东西,杨一清又何尝不知? 大明自洪武年间到处分封藩王,许多地方赋税都供了王府,除此之外王府还要侵占地方田地,湖广和当初的北直隶一样,也是官田比例极高,所以形成今日这般局面,也是难免。 第五百五十七章 藩王与藩王间的基尼系数 提起藩王禄米与地方财政这个问题,那真是有的说。 藩王禄米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从朱元璋时就开始困扰朝廷。 洪武九年,朱元璋给亲王的岁禄是5万石,钞两万五千贯,此外还有锦、绵、冬夏布匹、盐和茶等。 这个时期,亲王的职责和权力远远大过永乐以后。因为朱棣造反,所以绝不能以永乐以后的藩王处境去想象洪武年间。 实际上,在明朝当王爷,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时期不同的人那真是完全不一样。 洪武年间,有九大塞王之说,便是因为朱元璋将各个儿子分封于边镇,拱卫中央。 九大塞王之中,比较厉害的像是老二秦王(西安)、老三晋王(太原)、老四朱棣(北平)、老十三代王(大同),以及最近那个造反的安化王的祖宗,老十六庆王(宁夏)。 因为朱元璋是开国的皇帝,第一代人少,而且他能管得住这帮龙子龙孙。所以他敢于赋予藩王更多的职责,让他们承担一些事务,为朝廷做做贡献,做事多拿钱多,还能将就理解。 另外一方面,人少,每人5万石对于朝廷来说也不是个事。 然而这个当时看起来还算过得去的政策,很快就演变成了一种负担。 从朱元璋时代就开始的负担。 首先要给出一个总概念:朱元璋坐天下三十一年,最初有24个王爷,1个郡王,至他驾崩时,各类爵位的宗室成员有58个。 所以在他生前,就已经感受到这个增长有些不对劲了。 洪武二十年九月,朱元璋下诏:亲王府岁给米五万石,其茶、盐、布、絮等物悉罢勿给。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朱元璋又认为现在‘子孙众盛’,而且天下军民开支较往年倍增,所以他下旨:量减各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 具体来说,原先亲王的五万石禄米减为一万石,郡王由六千石降为二千石,后面的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等等,像什么奉国中尉,按道理讲,他也是朱元璋的子孙,但管不了了,一年二百石,打发了事。 这次‘降薪’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就是郡王嫡长子,承袭郡王者‘岁赐比始封郡王减半支给’,就是说你不是原装的郡王,那就只有一千石。 如果仅仅是这样,似乎也还不错。 嘿嘿,哪里那么容易。 洪武二十八年的这次‘降薪’,是明发旨意,那么就给吧? 当时的户部尚书名为郁新,他上奏皇帝,说:亲王岁米既有定议,请令有司如数给之。 朱元璋一想,有些地方还是贫穷的,不能如数给啊! 所以下令晋王、燕王、楚王、蜀王、湘王,如数给与。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各府民少赋薄,岁且给五百石。只有一个嗣秦王,因为他年纪小,不能饿着,所以下令‘有司月进’。 你看,老朱皇帝再残暴,他对老百姓还是好的,他知道各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