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个很能干,但也有可能和刘大夏是一条线上的人。 但朱厚照不会那么狭隘,杨一清此时并没有做什么错事,胡乱的找他麻烦,这也说不过去。 “臣,陕西巡抚杨一清,参见太子殿下!” 朱厚照现在大了,坐在主位上,一边翻着手中的东西,一边用余光瞥向他。 “从西北一路来京,杨巡抚辛苦了。陕西官牧马场,你这几年做得很是妥帖,在本宫心里,你杨一清,是有一份大功劳的。” 杨一清听了心里顿受鼓舞。 他在陕西多年,一个进士清流,给搞成了地方官,努力了这些年,眼下终于又进入太子的视线,还得太子如此褒奖,他怎能无动于衷? “仰赖皇上天威、殿下才德,陕西马场终有起色,臣不敢居功。” “有功便是有功,有错便是有错。本宫从来不会忽视臣子的事功。这次召你入京……”朱厚照放下手中的奏疏,站了起来,顺便也扶一扶跪着的杨一清,“一是为本宫,见一见你这西北的能员干臣,二来也是为你受赏,因你有功,兵部尚书刘大夏举荐你任西北三边总制官,你意如何?” 杨一清不敢托大, 太子虽然扶他,站起身后他也是退后一步微微躬身,给太子让出路来。 这个问题也不好回答。 杨一清虽然人在西北,但是他不聋不瞎,他难道不知道殿下和刘大夏的嫌隙? 这个时候太子问这个问题,能是简单问问? 伴‘君’如伴虎,虽然这个君还是储君,但弘治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他们这些远在陕西的官员也是知道的。 而杨一清此人,虽然和刘大夏关系很好,但是他并不避战,史书记载,他也是领兵打过仗的人。 “臣的意思,能为朝廷巡抚陕西,为殿下牧守马场已是臣之福分。臣不敢有居功而要赏的念头。” 每一个官员,在太子面前几乎都是这么老实、这么一心为公的。 但太子不能真的当真,把这些话当做是评价一个官员的好坏,这只代表了他们基本的能力——说正确的话而已。 “六月,大同府来报,说鞑靼人在关外连营三十里,七月,宣府来报,说鞑靼人寇关抢掠。若是让你任这三边总制官,鞑靼人进犯一次,你就这样上奏一次?” 考验来了。 太子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你将来只守肯定是不满意的。 如果这个话回答的不好,三边总制官他杨一清就不要想了。 “臣以为戍守边镇,守好为主要之务,但皇上和殿下若有旨意,臣也必定不会畏战不前!” “你做事,本宫还是有数的。” 朱厚照把放在案上的奏疏拿起来向外走去,并对杨一清下了逐客令,“你下去吧。下去之后找一找刘大夏,你就跟他说……” 太子停了下来,“说,本宫谢谢他。谢他,为国举荐了一个称职的三边总制官。” 太子说这话是笑着说的。 但是杨一清的耳朵里,立马就是一声巨响!震荡得他的胸口久久不能平静。 他马上跪倒,“殿下,臣,臣……虽是刘尚书举荐,但臣是大明朝的三边总制官,领的是皇上发的俸禄,受得是朝廷的厚恩。” 太子脸上的笑也适时的消失,只淡淡的说:“望你记得今天在东宫说的话。” 这就是最后一句了。 ?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