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提高生产力才是终极手段。虽说效果缓慢,但总是要做的。别的不说,二十年后,总该有点用吧? “对,这个现象的确可以说明大地不是平的,他答得不错!” 朱厚照摸了摸鼻子,思考着要怎么做,其实回答上一个问题,并不能怎样,但是他要以这个人为契机,掀起一股对这类问题的兴趣,然后引导人们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张天瑞。” “臣在。” “你要按照当初咱们定的规则赏赐他银两,并在书院中再设一学院,名为格物。这个学院不以教人为主,而以研究我提出的问题为主,研究得好的,本宫还有赏赐。” “是!” 其他的事项,朱厚照暂时也想不起来了, 说起来,这年头是慢节奏,一切都得缓着来, 弘治十二年接近年底的时候,皇帝拗不过大臣,最终还是出来亲自执政, 朱厚照这里压力一轻,也乐得过上几天轻省日子,这种混日子的过法,会让时间流失得非常迅速。 朱厚照甚至都不记得弘治十三年发生过什么,倒是弘治十四年发生了一件令他无法忘记的事,便是年初之时,兵部尚书王越因为年老,最终没能熬过那个冬天,与世长辞了…… 第一百五十五章 弘治十七年 弘治十七年,皇太子朱厚照已经十四岁了,少年人注重吃,也注重运动,所以个头都长到了近一米六的样子,虽说还没有一个成年大汉的模样,但离七尺男儿也没有多远了,便是朝中的那些老头儿能长到七尺的也不多。 五年的时间虽说不不长,但原先朝中的大臣都是年老的人。所以这些年,陆陆续续的有人离世,以往那些熟悉的名字往后只能落在纸上了。 弘治十四年,王越因病去世,朝廷把威宁伯的爵位还给了他,并追赠太傅,谥号“襄敏”,现在再提起来都称其为“王襄敏”。 早一些的,弘治十二年末,程敏政在老家离世。 而那个最让朱厚照唏嘘的便是被贬到贵州的吴宽,就在上个月他得知吴宽也去了。吴宽这个人,朱厚照感觉比程敏政好些,他虽然也和自己过不去,但弘治十一年齐宽案时,吴宽也被派往地方专办此事,他搞得还是不错的。 再加上他还是弘治皇帝的老师。 所以朝廷降旨恢复他的礼部尚书衔,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吴宽在死后还是得到了一个属于文人的荣耀。 这件事在朝中也为人称道,用以赞颂弘治的仁德。 还有个不怎么受人注意的,便是礼部尚书傅瀚也在弘治十五年去了,他是卒于任上,这几年来太子对于各部都或多或少施加的压力,所以傅老爷子晚年是没有福气的,今天上班明天去世的节奏。 他的身后事,朝廷一样妥善安排。 而接任他的则是张昇,成化五年的状元,从左侍郎接任的,没什么特别。 最为特别的是弘治皇帝的宠臣——现任兵部尚书刘大夏。 前文已述,弘治一朝,六部的地位并不在内阁之下,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刘大夏,以至于历史上在此时任内阁首揆的刘健和吏部尚书马文升,有些尴尬和不满。 当然,现在的吏部尚书是王鏊。 他天天在书院里讲学,这个位置朱厚照怎么也要给他争取过来,否则他认识的那些理念相近的人怎么提拔? 但弘治皇帝异常喜欢刘大夏,这一点朱厚照也没办法。 也确实,刘大夏的政绩是不错的,他在广东任布政使、受命治理黄河、在宣府督理粮饷,桩桩件件都办的不错。 但朱厚照不喜欢这个人, 弘治十三年,刘大夏受人举荐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