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之失言,请大人饶恕。” 哎。 吴宽也不是真的生这个气。他气得还是那封奏疏。 “济之,你可知道你破坏的是大局?自弘治四年起,李广以奇门方术骗取陛下信任,前后朝廷多少正臣前赴后继,如今李广终于伏法,正是连根拔除的时候。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你还是清流中的中流砥柱,你这一疏叫天下人如何看朝中的大臣?” “这便也罢了,原先李广之流毒已式微,三边总制官的推选正可委任为国忠臣,即便陛下那边拖上几个时日,此事也大有希望。可如今,你这一封疏掀起了三边总制官人选的争斗,更掀起了有关李广案的争斗,朝局由此不稳,若是边关有失,你王鏊担得起这千古骂名吗?!” 王鏊长这么大就没被人指着鼻子这样骂过。他做事从来都是问心无愧。 “吴大人,边关有失的罪名不止下官担不起,朝中上上下下就没有人担得起!既然没有人担得起,为什么不派王越将军去?至少打胜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照吴大人所说,换其他人去,换谁?现如今领兵打仗有胜过王越将军的吗?到那时出了岔子,这个罪谁来担?是你吴大人吗?!” “你放肆!”吴宽一拍桌子,他满是恨铁不成钢的看着王鏊, 他已经六十多了,这么多年来都很看重小他十几岁的王鏊。 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他们两位会是这番情形。 想来,其中变数就是东宫。 吴宽缓了缓胸中之气,问道:“你可还记得我说过东宫多奇智?” 王鏊当然记得, 就在不久前他们讨论的。 “吴大人,新、怪之法,不是错误之法。你可知太子殿下对我说什么吗?” “殿下怎么说?” 王鏊中气十足,大声的说:“殿下说,朝廷若因局势派不了名将,一旦打了败仗传至后世。后世人看了是会觉得是我大明的文臣可笑,还是皇上太子……!吴大人,史书满眼荒唐可笑事,我大明,难道也要在你我的手上为后世增一笑话?!” 后面的话犯忌讳,朱厚照‘不知好歹’说说就算了,他这个臣子是不能说的。 但尽管不能说,吴宽也是听得懂的。 “怎么就知道会有败仗?!王越已经古来稀之龄,我大明朝富有四海,子民万兆,难道就靠一个王越撑着吗?若他已然身死呢?我大明朝难道垮了不成?” “可他还活着呢!” “你!” 吴宽知道今日怎么都说服不了王鏊了。 气得一甩手,转身就欲离开。 但走了两步又停住,说道:“本官先前就讲过,天下不是只有你王济之一个君子。我吴宽也不怕什么权贵!只要对江山社稷不利,我必参之!你,好自为之吧!” 王鏊不卑不亢,他是君子,仰不愧天,俯不愧人!怕个鸟! 后来不仅吴宽,想一探事实究竟的朝中官员也不少,谢迁、王华、程敏政……他与这些人同朝为官,互相了解。 只不过大家实在都没想过要和李广的人‘并肩作战’。 这其实还算好的, 还有些人,是生怕别人牵涉到他,说他和李广有些关系,所以极力反对,以博直名。这一种更加可恶。 与此同时, 两匹快马出了京城,沿着官道迅速向西掠去。到了驿站之后马停人不停。如今朝局有这样的重大变化,西北那边必须要尽快知晓。 西边……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三边,甘肃镇位于最西边,大致位于现在的河西走廊一带,往东是宁夏镇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