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文豪崛起

重生之文豪崛起 第4节


就是考虑稿费问题。

    现在香港的报纸行业,除非是只刊登一些新闻、马经、狗经这类专精报纸外,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邀请一些文人名家为报社撰稿,从小说到散文,题材不限。

    只要小说或者文章的内容,能够吸引到读者,吸引到普通民众购买报纸,那就行了。

    不过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事情,报纸不是书籍,它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时事资讯,新闻要点。

    为什么《明报》成立不到9年的时间,就能够超越《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这些成立二十多年的报纸,成为长期霸占全港报业销量的前三名?

    除了副刊的名家专栏以外,更多的是《明报》自身的定位问题。

    1959年,金镛跟好友沈宝新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了《明报》。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镛则是负责总编事务,那时候每日出版一张对开报,也就是对折一次的报纸,共四面。

    刚开始的时候,得利于金镛先生个人武侠大家的名气,以及其撰写的武侠小说,倒也是每日能够卖出一两千份,勉强维持报社的收支均衡。

    但随着撰写到《神雕侠侣》中小龙女那一段的时候,可谓是在读者群中炸开了锅,一下子报纸销量从一两千份跌到了几百份,到最后更是落得无人订购的地步。

    那一年《明报》严重亏损!

    换到现在来讲,就是作者在往书里面投毒!

    还是剧毒!

    立刻身亡的哪种毒!

    直到后来这部分情节过去,随着《神雕侠侣》的高潮部分出现,才总算是略微缓解了这个毒点,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这才扭亏转盈。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事件让金镛看到了报纸不能完全靠文章来吸引人,所以转变了《明报》的定位和方向,不在单纯的依靠名家撰写的文章小说来吸引读者,而是走向了“言论独立”“不偏不倚”的精英报章。

    所以在1962年“难民潮”,内地大批人员偷渡香港,被香港皇家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时,《明报》不顾这种敏感话题,率先在报纸上大声疾呼,赢得了当时大部分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支持。

    借此,《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权威、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

    《东方报业》跟《明报》一样,在创刊的初期,也是收益不佳,卖不出去几张报纸。但随着马如龙改变报纸定位,聘请名家写狗经,又借助自己在黑道的影响力,想尽办法弄到了一些其他马经报纸不知道的马经和贴士,这才在报业林立的香港扎下了脚跟。(贴士,舶来词,英文中的tips,这里泛指小道消息)

    不过不管在怎么改变报纸的定位格调,最基础的小说文章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一篇吸引人的小说,不仅能够带动报纸的销量,更能够或多或少的培养一下忠实读者,长期购买本报。

    霍耀文投稿到《东方报业》,就是看中其刚创刊,连第一份报纸都还没有刊印出来,必然是需要一些吸引人的小说和文章来迅速打开市场,亦如当年的《明报》一样。

    《鬼吹灯--盗墓笔记》这本书,综合了后世无数盗墓小说的精髓,霍耀文相信一旦在报纸上刊登出去,绝对是能够比之当下几乎差不多已经到达瓶颈的武侠小说,更能够吸引普罗大众的目光。

    书中各种的鬼魅魍魉,民间传闻,山野杂说,以及添加了部分真实的考古过程,和足够经得起推敲的盗墓手法,不仅让普通的读者市民看个热闹,更是能够吸引那些历史爱好者、考古爱好者的关注。

    一边想一边走着,等快要出了贵州街,来到巴士站的时候,霍耀文才愕然想起张老师家好像就是住在贵州街。

    看了一眼手表,此时是下午四点一刻,想着这个点去拜访一下张老师,应该不至于被对方拉着留下来吃饭。

    想到此,霍耀文刚好看到马路对面有一个摆摊卖生果的小贩,迈开步子走了过去。

    坐在地上卖生果的小贩见有人走过来,也是连忙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尘,一脸热情的说道:“先生,请问买点什么?”

    或许是看霍耀文一身读书人打扮,文质彬彬的气质,连带小贩都不自觉的用上了“先生”这个称呼。

    “来个西瓜。”霍耀文看着小贩车上除了西瓜外,还有凤梨、葡萄等几种夏天常见的生果,想了想又道:“再来一斤葡萄。”

    “好咧。”

    小贩连忙拍了一下面前五六颗大西瓜,尽可能的找到一个最重的,长秤以后说道:“一斤五毫钱,总共十四斤……”

    ...

    “落花满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帝女花带泪上香,

    愿丧生回谢爹娘,

m.zgXxH.oRG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重生之文豪崛起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