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方大员,李鸿章要出使花旗国那可是大清立国以来的第一遭。 哪怕有奕?的全力支持,事情也是极其难办的。 这个时代,最坑爹的清流派虽然还没有完全成型,但洋务派同样势力单薄,受到老牌官僚的反对。 内阁大学士倭仁与奕?大唱对台戏,曰:“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指责奕?和李鸿章以夷为师,乃是名教之耻。 倭仁是理学名家,在士人中拥有崇高声望,他的表态,引起朝野强烈反响,一时非议如潮。 甚至坊间还有儒林仕子讥笑鬼子六与李巡抚乃是:“孔门弟子,鬼谷先生”(以鬼喻洋人),把李鸿章的使团讥为“鬼使”。 最终还是曾国藩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出来为两人辩驳,“夫学问,本孔孟为尊,然西人舰炮若不察,则兵戎有失,宜以孔孟为道,西学为器。” 曾国藩如今立下保存名教的赫赫大功,说是半步圣人也不为过,他的话,儒林之中无人敢于反驳。 更何况曾国藩说得也很清楚,孔孟为尊,为道,西学只是器。 “器”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手段而已。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不器,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因此,也就是说,出去留学的学子,不过是匠人之身而已,而非“君子”,与诸位高谈阔论的仕子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自然也没有阻拦的必要了。 曾国藩的说法,比起日后张香帅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加保守一些,也更符合这个时代儒林的认知一些。 背上了“鬼使”的骂名,李鸿章只能摇头苦笑,此时的他还不是日后黑锅满身的裱糊匠,心态还没有那么好。 要不是奕?一再支持,加上“花旗国”那边允诺解决军舰之事,李鸿章都要打退堂鼓了。 就这样,在相互扯皮之间,李鸿章的花旗国之行,一直到9月底才堪堪成型。 …… 在此期间,大明的运输舰队又有三艘远洋轮船入列,总船只数达到了15艘。 数量增加了,运输舰队也拆分成了第一、第二两支,交叉运输了。 这使得大明人口的运力增长了一大截。 到九月底的时候,大明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15万,但军队暂时没有大规模扩军。 维持着陆军2万、海军4000、农垦师5000,锦衣卫2000的规模。 在国土方面,虽然也没有扩张,但是原本占领地区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新津农垦区是一年两季的。 3-4月播种,6-7月收获。 7-8月播种,10月左右收获。 因此,在七月份,大明农垦师再次打响了【垦荒备战,保障粮仓】的大决战。 新添水田3万亩,旱田8万亩,总耕种面积达到18万亩,预计秋粮产值在夏粮的基础上翻两番。 与此同时,农垦师养猪1连、2连,还立下了军令状,要在今年冬天,将生猪月出栏头数增加到2000头。 对此,朱富贵陛下做出批示,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富贵猪1号、2号优秀的猪种优势,进一步做好生猪饲养的防疫工作,确保满足每个大明人一年消费猪肉20公斤的底线。 同时开发鸡鸭家禽、近海捕捞、远洋鲸鱼研究作为肉食补充,保障百姓体质。 原本朱富贵给农垦师的要求是保障每个大明人每年能吃40公斤猪肉。 这与后世中国人每年吃58公斤肉的标准已经接近了。 不过随着移民的增速,这一年初提出的标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落实,40公斤的标准下降到了20公斤。 毕竟养猪这种东西,没有经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