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招贤令,会让百姓觉得朝廷求贤若渴,跃跃欲试,但也会让不少本就对大清无感或厌恶的百姓觉得朝廷无人,再大肆宣扬起来就麻烦了。 太皇太后能不知道这一点吗?就是想知道太子怎么想的,闻言打趣道:“我还以为你是不好意思发小六那样的招贤令呢。” 太子:“……” 上次六弟发出这样的招贤令,他睡着了都还在担心会有人骂六弟是文盲,骂爱新觉罗家一点都不讲究,好在最终的结果还不错。 可六弟能用那样的招贤令,是因为搞技术的都更喜欢直白一点的方式,他要是用了,恐怕得被不少文人喷个半死。 而且,太子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让他用词藻华丽、文风优美的招贤令没问题,可让他用“我缺人才,你们快来!”这样的招贤令,实在令人脚趾蜷缩。 一看他这反应,太皇太后就知道答案是什么,没再继续逗下去。 “科举三年一办,先多招些人进来,慢慢培养就是。” 太子犹豫着说:“六弟更喜欢实干型人才,科举选出来的大多更擅长做文章,入不了他的眼。” 通过科举一步步爬上来的王大人,如果不是这一次偶然让六弟看到了他的才能,谁知道会在工部蹉跎多少年再出头? 等到那个时候,王大人身上的灵气就被磨得差不多了,再做不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图。 太皇太后:“科举只是提供了一个能在我们面前露脸的机会,有些人能抓住,有些人不能。你要是不用现有的科举选拔人才,难不成还要创建一个类似的制度?” 太皇太后清楚太子这么说的理由——胤祚招来的那些技术人才根本没有几个能通过科举,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目不识丁,却掌握了一手极好的木匠活、农活。 这样的人才失之可惜,总令人想找一个办法把类似的人才挖出来为己所用。 太皇太后不想吗?康熙不想吗? 他们想,但做不到,这是只有胤祚能做到的事。 过去的朝廷并不那么看重木匠、泥瓦匠、农民,可他们这些人到了胤祚那儿,就能发挥完全不同的效用,还能全心全意地做事。 太子沉默了许久,低垂着小脑袋,眸色不明:“保成曾经想过开设一个和科举差不多,但专门选拔技术人才的制度,只是……” 后面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科举开办了这么多年,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制度,也有具体的选择标准,但技术人员的范围太广了,木匠、泥瓦匠、农民这些都得分门别类,工程太大。” 更重要的是,不用多想,太子就知道他的这个提议会被人驳斥。 满朝文武之中,不是靠科举上来,就是靠家族荫蔽,或者靠实打实的军功,这些人哪能允许木匠、农民随随便便就跟他们站在同一个高度? 哪怕某些满朝文武自己和祖上都是地里刨食的农民,可他们自认已经穿上官服,地位转变,和那些人不同了。 太子还不能把阶级利益相关看得很透彻,他只知道某些人对六弟表面上恭恭敬敬,实则眼里还藏着一些轻蔑。 碍于六弟的皇子身份和汗阿玛的威慑,那些人老老实实,可很多人看六弟的眼神跟看路边种地的农民差不多。 ——六弟研究出来的东西好用,花钱买就是。 ——农民种出来的菜好吃,花钱买就是。 太子甚至听到京城里有些风声,很多人在说“六阿哥傻不傻?那么多银子全砸到堤坝里去了”“要是把那些银子收起来自己花,十辈子都花不完”“太蠢太傻”。 这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