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有什么理由记不住?不就是想要偷懒吗? 了解胤祚如康熙,都懒得跟他计较,省得计较来计较去最终气死的只有自己,招呼都不打一声地继续先前没说完的话题: “大清和蒙古则是相互合作的状态,还未入关之前,蒙古各部就已在太宗皇帝的努力下归顺,双方联姻通婚,蒙古各部接受大清册封的亲王郡王……” 皇太极为了加强对蒙古各部的控制,频繁地通婚联姻,还设立了蒙古八旗制度,直接掌握蒙古的户口情况,征税征兵都很方便。 再通过推广喇嘛教、斥巨资供养金佛、请喇嘛教高僧传教等手段,让喇嘛文化遍布蒙古。 喇嘛拥有免除兵役、差役等诸多特权,蒙古各族是彪悍,可他们难道悍不畏死吗? 慢慢的,蒙古其实就相当于大清的一部分,是大清对北边的一道防线。 “合作归合作,大清同样警惕防备蒙古的强大,所以为蒙古各部各旗划分区域,规定放牧的范围,划分得细致一些,不允许他们随便越界。” 这也就是给没什么政治细胞的胤祚讲解,否则康熙不会说得这么粗浅直白,起码他当初给太子讲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 胤祚把康熙的话理解之后再总结,那就是:“把强大的力量分割开来,不允许他们互相联络,这是在防备蒙古成为第二个女真啊。” 毕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当年就是这么干的,又怎么会不警惕旁人用同样的手段推翻他们的统治?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出于类似的担忧。 眼见着小家伙是真的明白其中的道理,康熙和太子竟有种诡异的欣慰感,而后继续往下说。 “朝廷其实在限制蒙古和大清之间的来往,有商人愿意冒着路上的大风险,将大清的诸多商品运去蒙古,这是不会管的,但很多东西都不在通商的范围内。” 胤祚:??? 他先是懵逼,而后反应了过来,“所以,我不应该答应和蒙古各部之间的交易吗?” 他见大清和蒙古之间关系不错,本以为是双方之间的互利互惠、共同富裕,没想到大清是在合作之余,还想压抑蒙古的发展,那他不就相当于背刺康熙一回? 做些果干和蔬菜干的生意,也就是改善一下日常饮食,尚在允许的范围内,但如果他将化肥和其他技术输送到蒙古,把蒙古喂肥强大起来,调转枪头打大清…… 啊这,有点麻烦。 眼瞅着小家伙快要慌起来了,康熙忙道:“也没那么要紧,蒙古那边的地域和文化注定他们产出不多,每年都得从大清购入大量的粮食。如果你能用肥美的牧草把他们捆在草地上,让他们专注放牧,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会造反,同样的道理,游牧民族是快饿死了才会过来抢掠。 每一次的动荡、斗争都会带来死亡,如果有更简单安全的办法可以过得更好,谁愿意去打仗去送死呢? 太子提醒道:“六弟忘记了吗?戴梓本来就在研究枪支和大炮,又有你推荐过去的公输家的人,融合了霸道机关术之后的枪支和大炮的威力,足够震慑大清周围的那些宵小了。” 胤祚一拍额头,是了。 引荐两个人在他过去的忙碌中不算什么大事,戴梓不会给他报告火器营的进展,他对火器又不是时时刻刻关注着,久而久之就给忘了。 只要热武器的技术不传去蒙古,大清对蒙古拥有绝对的武力压制,蒙古就不会来打大清,至于大清会不会出手?历史证明没有。 可是……他没忘记沙俄。 康熙的历史功绩中可是有“驱逐沙俄”这一项的,蒙古又是合作者,真要不给好像也不太好? 罢了,这种事就让康熙和太子去烦恼吧。 技术宅就不要妄想参与不擅长的政治了,脑子根本不够用,容易短路的。 既然想起来了,胤祚就随口提了句:“其实让蒙古强大起来也挺好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沙俄,打完了沙俄还可以向西继续,外面的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