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沁玉并不知中州那边开始有个‘谣言’,说是再等不久,中州会有大旱发生,让大家囤点粮食,有些人信了,就囤了些,有些人压根不信,还说,“前两日刚下了场雨,哪里有半点大旱的迹象,怎地还信这种话,肯定是哪个米铺想出来的主意吧。” 可自打这场大雨后,中州之后半个月都未曾在下雨,明明还没入夏,天气却很炎热,日头整日晒着,地里的庄稼都不怎么长了,青黄不接,也只能从附近的河流运水浇灌一下田地。 有些人终于开始慌了,买了点粮食。 这会儿粮食价格已经上涨了点,但涨的也不算离谱。 等到一个月过去,还是一滴雨水都没有下,连着大的湖泊水位下降许多,小些的河流已经干涸没有一滴水。 大家这才知晓,原来那并不是‘传言’,而是真的会有大旱。 不少农作物都还没有成熟,因为接连一个月的大旱,农作物也受到影响,有些百姓跟佃户为了减少损失,直接把农作物收割,这样至少还有点收成,粮食虽还没彻底长熟,但煮煮还是能吃,不然再在田地里晒着,可就真正的颗粒无数。 也有些人还是不愿意相信会有大旱,认为肯定会下雨,不愿去收农作物,让它们继续生长在田地里。 这时代,许许多多的百姓跟佃户家里根本没有存粮。 特别是一些佃户,因为是租别人的田地种粮食,通常只能拿到四成,有些周扒皮一样的地主,只给佃户三成,一家子就靠着这点粮食,都还要省着吃,真要有大旱颗粒无收,直接就连吃的粮食都没了。 而大旱带来最大的影响还有饮水问题。 湖水都干涸,更加不用说井水。 即便有粮食,饮水问题也不好解决,好在现在地上井水还没彻底干涸,饮水还是有些。 而中州大旱的消息,也传到大盛朝的各个州城,自然最先传到京城。 伏太后万万没料到,祝太守递来的折子竟是真的,中州真发生大旱。 可即便知道,也已经无济于事。 现在想要救济这些灾民也简单,只要朝廷拨款,购买粮食总去赈灾。 可整个中州的人口有几百万,一天就得吃掉多少粮食,真要拿国库的银钱去买粮食赈灾,整个国库就要彻底空掉。 之前了为了建行宫,还有她奢靡的生活,国库里头的银子已经没多少。 伏太后一时也没了法子,而朝廷百官也都在上折子让新帝赈灾。 新帝半点主意都没,散了朝就去问伏太后。 伏太后只能让新帝先拖延着。 就这样拖拖拉拉又是半个月过去,已经入了夏,中州越发炎热,田地里的农作物都已经彻底晒死,不少佃户跟百姓们颗粒无数,勉强用家中剩余的一丁点银钱买着高价的粮食先吃着。 第127章 中州大灾的事情也陆陆续续传到更远的州城, 到了仲夏时,连着西南边城都听闻此事,大部分百姓们都能感同身受,也担心中州百姓们熬不过去, 希望快点下雨, 也希望朝廷可以去赈灾。 许沁玉听闻此事后, 有心想做点什么都无能为力,四哥这几个月一直未曾回,不过每月都有家书寄回, 这个月的家书也要月底才能到。 她心中其实隐约也清楚,哪怕是四哥, 恐怕都没有法子,古代发生这种天灾,除了朝廷去赈灾,真真就是束手无策, 若无人赈灾, 那些灾民差不多只能逃荒或者等死,就算是逃荒,也是艰辛的,能活下去的只有小半。 许沁玉也希望朝廷可以赈灾。 可依照这几年朝廷跟宫里头那两位的所作所为, 恐怕指望朝廷赈灾,都不大可能。 许沁玉实在不懂太后跟新帝是怎样想的, 真要贪图享乐,你做个闲散的王, 悠闲的太后, 整日吃吃喝喝, 荣华富贵也有, 钱财方面,虽然国库不可能任由你使,但也绝对差不了银钱,何苦去争夺那个位置,用了歹毒计谋夺来的地位,却只享受这个位置带来的荣华,而不去履行所需要付出的义务。 当真以为身处高位就只有享乐吗? 连带着的,是无穷无尽的责任,对天下百姓的责任。 不过纸醉金迷实在迷人眼,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这么多昏君和贪官了。 虽然中州那边大旱,西南这边倒没什么影响,毕竟隔着三千多里快四千里地的路程,这也是许沁玉捐点粮食过去都难如登天。 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