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独厚,打制出来的剑就是不同凡响。用关中或河东铁料打制的剑如何?”邵树德问道。 “多有不如。”野利经臣不知道邵树德想问什么,如实答道。 “为何呢?”邵树德追问道。 野利经臣答不出来了。 邵树德叹气,只有技能,没有理论,这有屁用。 当然他也不懂理论,肯定是茶山铁矿成分含量有些特殊,后世西夏用这个铁矿制造的夏人剑就很出名。 不过问这个问题,也确实难为他们了,于是果断打住。 “有没有想过做其他铁器?这两年宽裕了一些,幕府营田司在采买铁质农具,目前要五万件。都作院忙着打铁甲,没空做这些,某已让魏氏铁匠铺试制百件,若堪用,便先买他五千件,租给民人。”邵树德说道。 说是租,其实与牛一样,就是分期付款购买,每年秋收后给粟麦就行。 铁质农具与牛耕,历史太悠久了,但就是普及不起来。别说现在了,即便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仍然没有完全普及。 如今河流边的水浇地,使用的曲辕犁,成本惊人。耕旱地的百姓为了保墒,弃用了曲辕犁,用直犁。但无论哪种,成本都不低。 这两年幕府算是有了一点积蓄,于是邵树德打算打制一些铁质农具,诸牧监也在招募人手,从小驯养耕牛,争取进一步普及牛耕和铁质农具——别笑,灵夏牲畜多,但耕牛真没完全普及,可想而知中原是什么情况了。 “魏家哪来的铁?”野利经臣有些疑惑。 魏氏就是嵬才氏,给供军使衙门打制军器多年,算是有了一些积累,规模不小了。 “魏氏铁匠铺已从夏州迁往灵州,向幕府交钱,开采贺兰山中的铁。”邵树德说道。 说是交钱,其实很少,象征性的。但也有条件,邵树德要求他们在不降低工钱的情况下,把成本降下来。 这个要求有些奇怪,不过对他们有好处,魏氏铁匠铺答应想想办法。 “做农具并不难。”野利经臣说道:“某这便让人做犁、耙、锄、铲,进献给大帅赏鉴。” “好,某等着。”邵树德笑道:“哪家做的农具又好用又价廉,某便让营田司买哪家的。” “自无问题。”野利经臣笑道。 五万件农具,可不是什么小买卖,其利大焉。而且这都是小事了,关键还是军器的采买,那个更有赚头。 邵树德看着野利经臣兴奋的模样,有些想笑。 他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意图。 穿越者到古代,发明一个东西,有用吗?不敢说全部,八九成没用,因为没有体系,不存在其生存的土壤。 邵树德见过灵州都作院用的那种一推一拉的双木扇风箱。这玩意唐代就有了,然后消失了,一直到元末明初,才再一次出现,合着你重新发明了一次历史上已经发明的东西是吧? 最坑的是,还一直用到清末,整整一千年,没有任何本质的进步。 隋代发明的筒车,消失了。后来人翻箱倒柜,从故纸堆里找,几百年后搞了一个差不多的。 为什么不断涌现发明,然后不断消失,最后再重新发明? 战乱是一个因素。但这说明使用得还不够广泛!如果一种东西有很多人在用它,有很多人在制造它,有很多人在维修它,那它就是刚需,即便有战乱,也不会消失。 简单的一个筒车,发明它的人可能没挣到什么钱,制造和推广的人也没挣到什么钱,自然大家都漠不关心了,这就是没有普及和推广的重要原因。简而言之,火种没有散开。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