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11节


般巧。

    隔日,裴少淮让长舟去打听了一番,得知江子匀果真在京中——祖母辞世,离任守孝一年,出了春就期满了。

    裴少淮犹豫再三,还是写了帖子,让长舟送去,约江子匀茶楼一见。正是因为江子匀明知裴少淮在京,却不主动找他,甚至有些躲着他,裴少淮才会送这份帖子。

    子匀兄还是那个子匀兄,不想给裴少淮添麻烦罢了。

    茶楼里,热茶吐雾,雅间幽静。

    江子匀先到,裴少淮衙门耽误了片刻,后到一刻。

    昔日同窗好友,出身有别,志向无异,时隔七年再次相见,离别场景恍若昨日。

    年过三十,江子匀已开始蓄胡,添了几分沧桑,还同从前那般瘦削。

    “多年不见,淮弟风采依旧。”

    两人作揖,裴少淮坐下,道:“子匀兄身在京都,亦知我从闽地归来,若非我那日偶然撞见,子匀兄打算一直躲着我吗?”

    “也曾写好了帖子,却不好送出去。”江子匀面露惭愧,实诚说道,“江某一介守孝离职、等待朝廷复用的闲官,得知淮弟入了考功司,岂好这个时候约见淮弟,徒给淮弟招来诽谤攻讦?”

    一通话聊下来,江子匀的运气着实差了些。

    他上任的地方并不算贫瘠,这些年,大功没有,小功却是不断,为民剿除了山匪,治理河沙,开拓荒田,政绩可圈可点。问题出在六年考满之际,老太太年纪大了,感了风寒,一直为孙子吊着一口气,还是没能熬过寒春。

    按规,江子匀离任一年,回乡守孝。如此,他积攒了六年的功绩,没能在考满的时候呈上去,甚至已经算到了他人的头上。

    等他守孝期满,朝廷复用,又是另一番光景,从头开始了。

    第224章

    运气不佳,仕途不顺。

    江子匀明知好友在京,却不肯相见,除了怕给裴少淮添麻烦,恐怕也有几分寒门子的自尊心在。

    裴少淮约见后,他又早早来了,足以见得这份“想见不肯见”的矛盾。

    江子匀倾诉尽心底的压抑,没了负担,情绪畅快了许多,道:“不提这些了,人生在世不称意十之八·九,难得与淮弟重遇叙旧,还是聊些别的罢。”

    江子匀主动岔开话题,改聊裴少淮的事。裴少淮的万民书张贴长安门外、连刊三期邸报,江子匀自然是知晓的,他道:“淮弟将昔日文章所论,体现于实策上,实在令人佩服。”

    写文章是写文章,当官是当官,既能写好文章,又能当好官,确实了不得。

    “子匀兄入仕多年,必定也有所悟罢?”裴少淮问道。

    “比不得淮弟,但也摸到了些许门道。”江子匀应道,“身为一县父母官,最踏实的功绩不外乎是让百姓能吃一口饱饭,仓有粮,老有养。”

    “子匀兄说得没错。”

    江子匀继续道:“谈起粮产,大庆官员总就一个思维,开拓荒地,扩大良田,种的地多了,粮食自然也就多了。这般想自然也没错,只是忽略了一个。”

    “是何?”

    江子匀另取一些清水,用手指在桌上写下“粮种”二字,继续道:“吾在胶东,曾走访各个乡里,百姓田亩所种,多为小麦,只因白面口感好、价格高。实则,新辟的田亩并不平整,改种豆黍更为合适些。倘若能收纳各地粮种,仔细比较,因地而种,产量必然胜过一味地种植稻麦。”

    这番见解得来不易,江子匀坦荡荡说出来,可见对故友信任依旧。

    “与水争田,与山争地,又还能争得了多少?是以,粮食增产还得靠‘粮种’二字。”江子匀下论道。

    见解是好的,只可惜还未来得及实践,便免官守孝了。

    裴少淮抚掌道:“子匀兄方才过谦了,这番见解同样令人敬佩。”他想到了一个适合江子匀的官职。

    对于粮食增产这件事,裴少淮从后世而来,他曾叩问过自己——只需凭着自己的见识,从海外异域引进玉米、红薯、土豆等新粮种,当真就能解决百姓的饥荒?使得人人有粮吃,天下皆太平?一人独揽这不世之功?

    答案为“否”。

    且说大庆的棉花种植,早在宋时,棉花经南北两路传入,百姓开始零星种植。元代重农,种棉又得以进一步发展。

M.ZgXxH.ORG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