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月初,顺天府学张贴公告,择于初九日考核辖内秀才,择优录入府学就读,五十人为额满,各考生凭文取进。 教化之行,京师自当率先垂范,顺天府学为大庆朝府学之首,名气最盛,府学内教谕皆从国子监抽调,学风严正,人才辈出。它居于京畿之地,每年只从大兴、宛平两县录取五十名秀才,竞争颇为激烈,若是不幸落选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到县学就读了。 学子热衷于官学,还有一个原因是官学有资格举荐贡监,顺天府学举贡的名额向来比其他地方多出一倍。 消息传出来后,段夫子对裴少淮道:“从前不让你们进县学,是担忧你等年岁尚小,不辨是非,受那急功近利科考速成之术影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现如今,你的文章已经小成,颇有自己的笔法,又有了明白是非的能力,可以去府学读书矣。” 又言道:“我所讲授的,即便再好,亦只是一家之言,长久拘囿于我门下,往后必定面临寸步难进之时,你也当出去听听外面的学问,结识新的同仁,辨识周遭的形形色色了,一点点累积自己的见解,如此才能更上一层楼。学问如同雕琢,先是大刀阔斧得其形,再用小刀慢慢削去细枝末节。” “再者,你若不出去看看,你便不知道秋闱有多难,不知道有多少精通学问的学子或这样或那样的缘由,难以往前一步。” 裴少淮知道迟早会有这一日。大庆朝以公学为盛,私学为辅,大多数学子院试之后,皆会进入各地府学就读——既科考是为了为官,岂能不去官办学府走一遭? 他掇拾好衣袍,端端正正,而后撩起前摆跪地,朝段夫子行跪拜大礼,一边磕头一边言道:“一拜,谢夫子传道授业解惑,教小子读书写字习文,二拜,谢夫子传授小子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三拜,一日为师终生为师,但有金榜题名日,官袍加身时,学生必敬夫子上上之礼。” “好孩子,快快起来罢。”段夫子额间皱纹舒展,言道,“到官学读书,结识更多的人,是科考路上不可缺的一部分,青禾三月发芽,四月抽叶,五月成簇,到了何时理应做何事,都是有定数的……何须行此大礼,又不是山海相隔难以再见。” “夫子理应受此大礼。” 段夫子又打趣道:“府学时常午后便散学了,初一十五休沐,你要时常回来,好让我考校学问,若是发现心有懈怠,学问没有精进,我可不依。” 其实是叫裴少淮经常回来交流学问。 此后,裴少淮便有两处学习的地方了。 “小子谨记夫子教诲。”裴少淮也跟着打趣道,“言成大外甥可别偷偷叫人把我的桌椅搬走才好。” “净瞎说。”徐言成嘿嘿应道,“明日我便光明正大帮小舅给撤了,岂会偷偷来?” 五月初九这日,顺天府学里,宋山长带着一众教谕组织考核顺天府秀才们的学问,时长半日,习八股文两篇,时间还是有些紧张的。 只堪堪录取五十人,却有近两百人参加,个个皆有秀才功名。 依照不成文的规定,院试前十一般是不会被淘汰的,裴少淮居于院试案首,更是无需担忧。但裴少淮依旧很认真对待此次考试,心想,横竖已经耗去了时辰,还不如仔细对待,若能写出两篇上乘之作,也算有所收获。 其一题出自《中庸》,言道:君子和而不流。 其二题出自《诗经·卫风》,言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两道题讲的都是君子品性,出题十分平易,恐怕是考官有意如此,因为愈是平易愈是难出佳作,也愈能显现考生的笔力。第二题出自五经中的诗经,不管考生以哪一部为本经,都要以此为题,以《诗经》为本经的考生自然高兴,非《诗经》本经的考生若是连“如琢如磨”都不会破题,那也不必再考了。 这也再次说明一件事,学生选择本经可不意味着只学本经,《诗》《书》《礼》《易》《春秋》一部也不能落下。 对于第二题,裴少淮沉思片刻,心道,玉质是天生所有,若想成为珏,则需雕琢磨砺,若是比作人,则天性禀赋比作玉质,一心求学为雕琢过程,一个有天赋的人也要虚心求学方能成才。 二者缺一不可。 打定主意以后,他下笔破题写道:“论君子之德,故当观其所禀,而犹当考其所学。”禀,禀持天赋也。 润色成文以后,裴少淮又检查了一遍,还算比较满意,两篇文章誊抄好后,安静等待交卷出场。 翌日,顺天府学放榜,裴少淮、江子匀和贺涵学等院试前十,均在录取之列,裴少炆不知何缘由并未参加考试,放弃了入读顺天府学的机会。 ?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