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银子直接发给史鼎,都没有经过兵部的手,毕竟,经过太多人的手,最后,到当事人手中的银子,会被一层一层的剥削。 直接发给史鼎,一来,可以让史鼎快速的在西北得到威望,第二,史鼎到底是西北的将领,需要上阵杀敌,最是明白战士们的不容易,也许,他对自己亲近的人会更好,但是,对于其他的士兵,他也不会剥削便够了。 七百万两入库,户部尚书的心思便活络了,想起许久之前,贾珍递给他的那个晒盐的方子,最后终于没有忍住,和皇帝密谈了一番。 皇帝看着户部尚书,有些无奈,他的银子都还没焐热,如今便要开销出去了。 “陛下,这事儿好歹也是正事儿,总比银子在国库,被别人借了去花天酒地要强吧”自从国库有银子之后,就有不少人过来借银子,国库再丰厚,也经不起他们如此借。 “也是”皇帝叹了口气,国库给官员借银子,是解官员的燃眉之急,毕竟京城的人情往来实在是太费银子了,那些清官对于这笔开销实在是难以承受,有些人,就是喜欢钻漏洞,借了银子就去花天酒地,想想,他在京郊开的那个天上人间的铺子,有多少,整日没日没夜的在里面吃喝玩乐,虽然他也赚了不少银子,但是,还是觉得有些心寒。 “如此重要之事,得找人先秘密去办,先看看这个晒盐的方子是不是真的,如若真是这样,江南那边的盐商再也不能翻起大浪来了”皇帝冷笑。 “是”户部尚书十分的赞同,盐商暴利,被江南盐商把持着,百姓吃盐,代价奇高,可是,人又不能不吃盐,只要方子得当,江南盐商,将再也不能如如今这般了。 皇帝想来想去,便想到了林如海身上,皇帝写下密旨,让暗卫给林如海送去,命令他在福建那边悄悄的试验这个晒盐的方子,看能否可行。 林如海收到皇帝的密旨,惊了一下,不过很快他回过神来,只要这个方子是真的,那他调回京城那就指日可待了。 林如海办事还是妥帖的,他知道自己不能亲自出面,他身为巡盐御史,一举一动都是被盐商看着的,于是,他借着祭祖,回了姑苏老家,林家人丁稀薄,姑苏林家人口也不多,林如海这一只读书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姑苏林家,最高出了一个举人,其他,一个进士都没有,如今林如海找上了姑苏林家的族人,也是有提携他们的意思。 林如海和林家族长说了,林家族长直接答应,会找人秘密去办,对于姑苏林家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机会,科举上,总差了那么一些火候,那他们可以另谋出路,只要开始为朝廷办事儿,借此为跳板,未必不能向上爬。 户部尚书将他已经上报给皇帝晒盐方子一事告诉了贾珍,让他心中有个准备,对于贾珍来说,他觉得这事儿和他扯不上关系,他如今可是鸿胪寺少卿,正四品官,因为在蛮族问题上,立下这么大一功劳,主要就是咬下一块肥肉,真按功劳来算,还是史家的功劳大,毕竟是他们带领边关的士兵打败了蛮族。 在鸿胪寺当差,贾珍就轻松多了,鸿胪寺主要是负责对其他国家的事物,还有偏远地区一些部落的,比如新疆和西藏。 虽然贾珍如今是正四品官了,可是,在有些人眼中,他这是明升暗降,在没有对外事物的时候,鸿胪寺是很轻松的,相对于户部来说,鸿胪寺没有什么油水,也没有什么前途,只是官阶升了,不是明升暗降是什么。 但是,京城中还没有糊涂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皇帝对贾珍的历练罢了,一下从五品升到三品,跨度也太大了,先去其他的部门攒攒资历,多学习学习,日后才好委以重任,再说了,贾敬还是礼部尚书呢,会看着自己儿子吃亏? 作者有话要说: 南京条约,我们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当时赔款是两千一百万银元,明清时期,因为外国资本的流入,白银增加,清朝一年的税收大概在五千万两-七千万两,毕竟是初次,所以,设定八百万两白银 再科普一下,真正的官职,鸿胪寺卿才是正四品,鸿胪寺少卿是从五品,这里改了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