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军不利也。”他最后这样简短而矜持地评价了一句。 “阿瞒毕竟如我兄弟,”袁绍沉默了一会儿,“况且我今得了兖州,总要给他寻一处……” “主公宽仁,唉,只是曹孟德久战疲敝,要他留守于此,继续与刘备相峙,不是存恤故旧之道啊。” 于是其他几人也就跟着“有分寸”地给出主公一些谏言。 “听闻曹公素有定西之志,正该为之鼓励啊!” “难道主公便让出关中,不做筹谋么?” 他们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并不是与曹操有什么仇怨,而是源于一个非常冀州谋士的思路: 许攸立了大功,又荐了曹操来河北,他们这是不是要把功劳包圆儿了? 他们包圆儿了功劳,那咱们呢? 曹操的鄄城都夺了,怎么还不把家眷送来河北,反而又还给曹操了?是不是曹操原本就守不住鄄城,正好来的是许攸,两个人坐扣想瞒过主公? 现在主公看许攸千好万好不提,看曹孟德也是满心内疚怜惜…… ……那还有咱们什么事儿啊? 他们这样叽叽呱呱地讲个不停,一点也没注意到谋士之间有个身影只静静地听,从头到尾都一句话没有说。 第442章 有功曹拿了记录士兵籍贯姓名的名册进来。 名册原本是用竹简记录的,但这一两年里,青州有轻薄而耐用的纸张传过来,功曹们就逐渐改用纸了。 原本需要几个亲兵搬进来的,山一样的竹简,现在只要一名功曹就能带过来,放在案上。 这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曹操还是盯着那册名录发了一会儿呆。 那册纸摸起来很柔软,略有些发黄,墨汁饱满的毛笔落在上面时,会微微晕开一点墨水,这让他想到了一些模糊的,与战争似乎没什么关系的事。 比如说那个传说中的青州。 那里有在连年征战下,依旧能造纸出书,令天下读书人都十分向往的学宫,不仅中原许多士人渐渐往那里去,听说隐居辽东的管宁也有意归乡,想要去那里治经典,论学问。 那是曹操曾经想要做的事——他曾经想过在遥远的未来,若他能建功立业,令天下重建太平,他要修建一座高台,请天下所有饱读诗书,胸有丘壑的名士来他的身边,与他一起谈天论地,写诗作赋。 他的确是有那样出色才华的,他这样自信,历史也肯定了他这种自信。 而无论陆廉也好,刘备也罢,他们是不该做到这件事的。 刘备虽然师从大儒卢植,却从未听说写过什么文章。 ……陆廉就更不必提了,她能写正确自己的名字,大概都要耗费老师许多精力。 所以他们究竟是如何令天下名士趋之若鹜的? 就因为青州有一个连自己家都守不住的孔文举吗? “主公?” 曹操忽然从自己的沉思中回过神来,随意地应了一声,翻开那些卷册来来回回地看。 “青州兵近日如何?” 功曹愣了一下。 “他们这些日子似乎是……” 曹操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士气低落?” 没有了财物激励,说青州兵士气低落实在是一种比较客气的说法。 他们已经渐渐有了溃散的迹象。m.ZGXx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