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儒道至圣

第945节


?“可惜,我不是那个张龙象……”

    方运心里想着,微微一笑,道:“知府大人,我看就不要为难这个年轻人了,念下一份诗词吧。”

    广洲知府笑道:“侯爷,您还没有回答我之前的问题,此次文会,本官可是主持者,您不能用珠江侯的爵位压下官。我再问您一遍,您觉得这首一字诗能否成为本次文会的魁首?”

    方运手指轻轻在桌面敲动一下,道:“既然知府大人咄咄相逼,那本侯就直言相告。身为读书人,需要具备许多能力,阅读之能、记忆之能、理解之能、引申之能、创作之能等等等等,同时,还理当具备一项‘判断之能’。怎么才能算判断?写完一篇诗词文章后,在得到他人评价之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水平,能知道什么人会喜欢,什么人不会喜欢,这仅仅是低一级的判断,更高的判断是,在写一篇诗词文章之前,你就判断出,自己有没有能力写,自己能写成何等水平。解元公,你可明白?”

    方运扭头看向那位广洲解元。

    那青年急忙起身,向方运施礼道:“多谢龙象先生教诲,学生隐约明白了许多。”

    方运点点头,道:“判断,不仅能判断己身的诗词文章,也应该能判断出他人的水平与其他能力。知府大人心中千回百转、七窍玲珑,本侯不一样,敢直言论诗。本侯有自己的判断之能,这篇奇诗不错,但绝不会成为本次宴会的魁首。不过,小解元你不要气馁,本侯便赠诗一首,以此共勉。”

    青年解元满面欢喜,作揖道:“学生洗耳恭听。”

    张龙象望向北方,眼中怅然,缓缓道:“狱中十年,本侯经常回首往事,那些原本模糊的记忆,往往会突然泛起,让本侯好像重新回到过去一样。看到年轻才俊在眼前,本侯不禁想起当年驻马长江畔时,登楼远望所看之景。本侯便取当年之景,送今日小友。”

    方运停顿半晌,缓缓诵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听到前两句,大多数人觉得语句平平,但少数精通诗词之人,或是聚精会神,或是轻轻点头,这两句的确直白流畅,乍一看无精妙语句,只是有不错的气势,语意也很浅显,无非是太阳靠着山慢慢下落,汹涌的黄河连绵不断流向海洋。

    但是,这区区十个字,几乎完整囊括了黄河地区夕阳降落的景象。

    这一景,得于一人,却远迈万里;取自一时,但绵延百世。

    在场的诗词名家无不暗叹,仅凭这两点,就已近达府,直迫鸣州境界。

    他们更加认真,仔细聆听后面的语句。

    但是,荀天凌目光一动,心道这十字一出,势尽景穷,若是再强写景,怕是后继无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言一出,在场的诗词名家面色神色为之一变,鹿门侯、苟葆与荀天凌尽皆为之动容。

    荀天凌喜道:“数言之内有大势,咫尺之中论万里,妙!景入理势,理增万里景,更妙!”

    听到荀天凌的称赞,众多人恍然大悟,这才看透这首诗前两句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意,不在其字。

    一位老进士随后道:“诸位,观两句与观全诗四句,大为不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诗人在原本楼层所望,但接下来,诗人又要上一层楼,一目增千里,那又是何等辽阔的景象?”

    在场的读书人顿时被老进士的话吸引,忍不住联想,若是能更上一层楼,那会看到什么?

    许多人心中痒痒,如百爪挠心,恨不得方运用诗词描绘出来,可是,他们又很清楚,这首诗完结了。

    “如佳画留白,便是此诗的又一妙处。”

    “此诗,有分割时空之异象,前两句为景,后两句却让人仿佛穿越时光,远见更高处的伟岸美景。”

    “此诗还有一妙,那便是四句两对仗!‘白日依山尽’对‘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对‘更上一层楼’,十分工整。”

    “这首诗堪称五绝范本,韵律极佳,读之朗朗上口。”

    “可惜是奇诗文会,若是其他任何文会,作出这首诗,魁首已定!”

    “不出意外,这首诗必然会登临翰林文榜的榜首!”

m.zgXXH.oRg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儒道至圣下章